2011年5月23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部崛起过程中的新型工业化研究》于北京顺利通过项目结题汇报答辩和验收。
该项目自2009年4月启动。项目首席专家由永利集团陈晓红教授担任,成员包括了永利集团曹兴、胡振华、游达明、洪开荣、任胜钢、冷俊峰、关健、吴运迪等教授以及省社科院、湖南省高校等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组成。
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认真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和反思,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研,重点围绕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天津等地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重点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深入调研,自2009年5月到10月,共完成对37家政府机构的调研访谈,重点走访和问卷调查约300家国内企业。 课题组还走访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的重点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了解并学习其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
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由1个总报告与5个子报告两部分组成。通过对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现状与特色进行分析,了推进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要确定“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思想定位,创新性提出中部地区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三个方面,立足“三新”(动力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创新),推进“三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促进“三个协调”(经济协调、行政协调、法律协调),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供政府部门采纳决策,并结合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际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项目在以下六个方面形成创新点:提出上述“三·三”主导发展战略,丰富了中部崛起新型工业化理论;根据中部地区特征,构建了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了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机制;区分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评价标准和外部评价标准,明确了中部地区区域协调的基本途径;提出了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六大基准和产业结构升级路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合“两型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中部崛起新型工业化在“两型社会”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和理论突破。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已完成总报告(共7篇)以及5个子课题的文稿(共68万字),提交政府提案及政府报告14份,出版专著2部,待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6篇,均发表在SCI、SSCI、CSSCI来源期刊。其中研究课题成果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2009年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项目结题答辩会上,首席专家陈晓红教授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并圆满回答了专家提出的问题。评审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与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课题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国内外形势,全方位对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从工业演化的视角,对中部崛起过程中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同时项目研究以中部特色为切入点,将“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两型社会”两大命题紧密结合;以“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为契机,使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核心增长极和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经过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定位准确,重点突出,选题意义重大,思路清晰,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论证深入,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通过评审验收。
(责任编辑:管理员)